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中国工业精神之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3-07-12 文章来源:

【导语】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中国是世界古代工业文明起源地之一。但在工业革命揭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之后,西方工业文明崛起,中国工业逐渐落后。在无数先人效仿西方探索工业化道路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坚定推动者、先进工业文明的捍卫者和传播者。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斗志、冲天干劲,创造了波澜壮阔、世界瞩目的工业化奇迹,也孕育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空报国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和探讨工业战线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相关的工业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活动,正确评价中国工业在百年党史和新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工业精神谱系研究”课题组将这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逐一梳理,旨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集聚智慧和力量。

 

【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

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4月27日,习近平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

 

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的内涵】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发展历程】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成立就作出了发展工业的决定。1933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在春耕生产运动代表大会中向劳动模范和先进模范单位赠送锦旗,揭开中国劳模运动的序幕。虽然仅持续3年,但这种通过竞赛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模范单位,树立劳动榜样、推动经济发展的创造性办法影响深远。

新集五一模范工厂旧址。(来源:《档案见证新中国工业》)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1950年9月25日,新中国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授予464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此后,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2020年,先后召开了16次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超过3.2万人次。其中大量的是工业战线劳动模范。

在革命战争年代,从陕甘宁边区有“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全国劳模赵占魁,也有“一切从零开始的工程师”钱志道,“艰苦奋斗、爱国至上”是这些劳模的显著特征,“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是这一时期焕发出的精神。

 

赵占魁及1942年10月12日《解放日报》刊载的陕甘宁边区总工会通知(来源:《档案见证新中国工业》)

赵占魁(1896-1973年),山西定襄人。原来是太原兵工厂工人,全面抗战爆发后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边区农具厂化铁工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生产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劳动英雄,被毛主席称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前苏联煤矿工人,劳动英雄)。他在高温炉旁作业,无任何防护措施,每天早出晚归,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多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特等劳动英雄”。1942年,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起学习赵占魁运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既有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的孟泰等劳动模范,又有“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更涌现出一批批“铁人”王进喜式建设新中国、献身现代化的劳动英雄。“无私奉献、集体至上”“团结肯干,敢啃硬骨头”是这一时期劳模的显著特征。

 

左图为孟泰,右图为“孟泰仓库”一角。(来源:《档案见证新中国工业》)

孟泰(1898-1967年),河北丰润人。鞍钢工人,全国劳动模范。1948年在鞍钢恢复生产献交器材运动中,千方百计搜集废旧材料和零备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搜集了几千种材料,上万种零备件,堆满了整整一屋子,成为后来闻名的“孟泰仓库”。孟泰小组收集的器材,对修复炼铁厂一号、二号高炉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7月9日,在庆祝鞍钢开工典礼大会上,被授予一等功臣,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9月25日,孟泰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图为青年钳工倪志福在工作中。(来源:《档案见证新中国工业》)

倪志福(1933-2013年),上海人。曾在上海德泰模型工场和北京永定机械厂当工人。通过勤学苦练、潜心探索,于1953年发明“倪志福钻头”,获得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金质奖章和证书,被称为发明家和“钻头大王”。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2003年荣获首届“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的重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时期既有“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新时期铁人”王启明式的生产楷模;也出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工人”邓建军式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创先争优、实干至上”是这一时期时期劳模的显著特征。 

图为孔祥瑞通过声音检查机器运行情况。(来源:《档案见证新中国工业》)

孔祥瑞(1955年出生),天津人。在工人的岗位上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潜心钻研,积极进取,学习先进技术,用于创新实践,由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蓝领专家”。曾先后主持开展150多个技术革新项目,获多项国家专利,被称为“知识型产业工人”。2003年以来,通过总结推广职工中挖掘出的敲门、绝技、绝招和体现一流的先进操作法,创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孔祥瑞星型操作法”。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进入新时代,涌现出“中国舰载机之父”罗阳、“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活跃着“金牌焊工”高凤林、“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开拓创新、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劳模的显著特征。

【形成年代】

孕育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的内涵】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劳动活动,是劳动精神的实践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抗日根据地人民掀起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为化解根据地供需矛盾、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成为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的纺织厂。(来源:《档案见证新中国工业》)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在劳动人民中树立了“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劳动观念。

 

图为解放区制药厂工人提出“努力生产供给前方需要”、“前方流血后方流汗都是一样光荣”等口号,努力生产支援前线。(来源:《档案见证新中国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当家作主的地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艰苦创业,以“老黄牛”精神丰富着劳动精神的内涵。

 

在全国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各地工人加紧生产,全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图为机器厂工人正在开展“抗美援朝劳动日”活动。(来源:《档案见证新中国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激励了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也成为时代强音。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要求“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并精辟概括了劳动精神的内涵。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发展历程】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因为一代代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神州大地涌现出一大批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七一勋章”获得者、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艾爱国,一把焊枪,能在眼镜架上“引线绣花”,能在紫铜锅炉里“修补缝纫”,也能给大型装备“把脉问诊”;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能在岩层间做到精准爆破,误差控制远小于规定的最小值;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班班长潘从明,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铂族贵金属高效提炼技术,通过特定试剂溶解含稀有贵金属的矿渣,能从其溶液的颜色中迅速判断铜、铁等杂质含量……小到一枚螺丝钉、一根电缆的打磨,大到飞机、高铁等大国重器的锻造,都展现出工匠们笃实专注、严谨执着的匠心。 

图为艾爱国焊接湘钢高炉热风炉裂缝。(来源:湘钢)

艾爱国(1950年出生),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物,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1968年9月,艾爱国来到工作,在焊工岗位上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攻克焊接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00多项,尤其是在焊接难度最大的紫铜铝镁合金铸铁焊接等方面有精深造诣。艾爱国十分注重技术传承。他主持的湘钢板材焊接实验室,被湖南省列为焊接工艺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授予“七一勋章”,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等称号。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8年起,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2021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起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


①来源:光明网文章《劳模产生于苏区瑞金》。

②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马钢集团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③来源:新华社文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④来源:人民论坛网文章《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