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概况
戎鹏强,专注火炮炮管加工40年,独创“摸、听、看、量”四字诀,掌握以“手”当“眼”、精致入微的加工诀窍,成为拥有“超长径比身管加工”绝技的国内第一人,突破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解决加工变形、震动、出口偏等诸多技术难题30余项,完成技术发明2项、图纸改进10余项,节约创效上千万元,屡破国外深孔技术壁垒,被誉为深孔镗加工的“定海神针”,为我国火炮事业和武器试验装置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得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案例详情
用初心淬炼“中国制造”
1983年,18岁的戎鹏强初中毕业后进入北重集团,成为火炮炮管生产线上的一名深孔镗工。在机加行业中,深孔镗是深孔加工中较难的工序,不仅得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还要肯吃苦、爱动脑、敢实践,才能独立完成操作。刚开始,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深涩难懂的专业技术知识戎鹏强也曾动过换工种的念头。但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特别是一根根笔直光滑的炮管如艺术品般从师傅手中诞生时,他被震撼了,决心也要做出这样的管子。从那时起,戎鹏强便暗下决心,立志成为像师傅那样的高手。
从此,戎鹏强工余时间一头扎进了新华书店和书摊,所关注都是与深孔加工有关的理论书籍。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反复刃磨刀具,一点点摸索、试验,逐步掌握了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戎鹏强的专业技能有了质的飞跃,干起活来更加得心应手。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当时遇到了加工速度慢的难题。面对这个早已存在的“老大难”,戎鹏强这只“初生牛犊”对 “拦路虎”发起了攻击。他对镗刀片刃磨角度进行改进并确定合理的切削量,经过不断摸索和大胆实践,加工效率由原来的24小时加工1件,提高到加工4~5件,且加工良品率达到99.5%。该加工方法一经推广,高压釜加工瓶颈就被彻底打通,也为以后加工大口径产品,提供了借鉴样本。
1995年1月至7月,公司承担了外援产品生产线通线任务,戎鹏强被组织派往援助地。在异国试制开始后,加工出的几支身管无论是表面质量还是内膛质量,完全达到产品图纸要求。4月初,外方见中国的工装外表不如德国的精致,建议使用德国工装。德国工装外表虽然精美,但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和设计缺陷,不适合在我国提供的机床上使用。在加工身管时,由于刀体偏离中心轴线,如果继续加工,将会出现镗不圆的现象,造成样柱不通、产品报废。这一问题被戎鹏强及时发现,并与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挽救方案,使用中国制造的工装和刀具进行修复。经过4个多小时极为紧张和细心的操作,成功修复了即将报废的身管。外方人员对戎鹏强竖起大拇指:“中国专家OK!”此后,公司提供的工装替换了德国工装。
入职12年,戎鹏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地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在深孔镗殿堂镌刻了“中国制造”的碑迹,30岁时,捧得“全国劳模”桂冠。
用匠心打磨“优质制造”
深孔镗最难的是因为没有辅助工具,加工时根本看不到刀具在零件内部的切削状况,只能凭手感,摸刀杆是深孔镗工必备的技能。
在戎鹏强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次加工完后,产品比指甲盖稍微薄了一点点,超出0.5毫米,这支产品报废了。虽然从直接责任不在于他,但戎鹏强认为,一根炮管几十道工序,自己的工序得为前后工序尽可能地减少公差,这样所有工序公差累加起来不致超差,才能不影响产品的质量。他发觉自己学艺还是不精,必须还得从头来,通过做笔记总结出“摸、听、看、量”四字诀。“摸”是根据摸刀杆判断刀在行走时的状态;“听”是听机床发出的声音和硫化油流动的声音,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看”是要看铁屑的形状和电流表的读数;“量”是测量刀杆每分钟行走的距离。凭着“四字诀”,戎鹏强登顶技术“珠峰”,完成了他在深孔镗领域“定海神针”的华丽蜕变。
2012年,一个航天、航空发射试验装置需要关键部件。由于加工难度极大,精度极高,该产品国内还没有厂家能生产,国外只有一个国家生产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对中国禁售。为了打破了国际垄断,让我们的“大国利器”巡弋海天,戎鹏强接过了这项国家级难题。
加工过程中,由于孔径小、刀杆细长,很容易造成刀头震动、烧刀或者崩刃,有时一天能走刀六七十毫米,同时走刀过程中要反复测量加工内孔的尺寸,有丝毫异常就要退刀从头再来。但不服输的戎鹏强没有放弃,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毫米一毫米地向前推进,一年半后,把这个国家级难题踩在脚下。戎鹏强成为掌握“超长径比身管加工”绝技的国内第一人。
从坦克新型火炮、新型海炮、陆军各式试验装备,到国家重点实验装备激波风洞装置、超长径比深孔产品等科研项目,戎鹏强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解决了加工变形、震动、出口偏等诸多技术难题,突破了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书写了深孔镗领域“优质制造”传奇。
用爱心孵化“工匠制造”
这些年,戎鹏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带出 16 个徒弟中,有 2 名已成为技师,还有13 名高级工,均已成为北重集团炮管加工的骨干人才。他先后举办了多期技能培训班、高技能人才技艺现场演示会,通过经验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徒弟们传授操作技巧和经验,使多名技能人才受益。
操作上戎鹏强不仅倾囊相授,而且对每个徒弟都用心相处、用爱感化。现在的徒弟张杰以前从事其他专业,属于门外汉,戎鹏强手把手地教。一开始,小张还不能独立加工产品,收入不高,戎鹏强主动把工时分一半给他。谈起此事,张杰总是感动不已:“我三年出徒,一千多天的时间,戎师傅总是不厌其烦地带我,还把钱分我一半,我师傅是独一个。”
作为业界响当当的“定海神针”,戎鹏强干起活来,有钢的硬度,锋芒所指、攻无不克,但他对企业、对事业,却是侠骨仁心,大爱无疆。目前,他已临近退休,现在正在把自己的手艺、诀窍进行整理,做好传承。这几年,有不少私企老板开出高薪想挖走他,但都被他都回绝了,他认为掌握军工技术就要服务国防,应该有国家荣誉感、岗位使命感,不能对不起企业对自己的培养。
2023年,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戎鹏强认为,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体现了我们党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一贯要求,自己作为一名火炮深孔镗操作者,要带着问题学、结合工作学,做到求真务实、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技能本领,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回答时代之问。他在以学促干上下功夫,把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落实在工作岗位上,聚焦大口径发射管体加工难题,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提出加工难题再逐一攻克。由于该产品长度长、孔径大、要求精度高且没有加工方法,对于经验丰富的戎鹏强来说,加工该产品也是新的挑战。他带着徒弟们探索满足产品加工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对工装、刀具进行改造,解决了该产品精加工工序难点,同时对所用精镗刀片重新设计各种角度,从小端开始加工,确保了产品一次加工合格,半个月完成加工任务,最终按节点要求交付。
参加工作近40年来,戎鹏强始终传承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身体力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日常点滴言行,传实传好深孔镗领域“工匠制造”的接力棒。
案例掠影
图片说明:戎鹏强在创新摸索的道路上从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