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跃入坊间视野,始自2018年初李宁运动服装在纽约时装周的主体视觉亮相。李宁品牌虽一贯面向青少年消费人群,本次却以成年化的“悟道”作为主题,融入中国传统的苏绣工艺。中国工匠的精卓技艺和探索精神可谓金玉其内,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红黄配”则包裹了潮牌气质,令全球时尚界欣然悦目。
▲李宁品牌纽约时装秀现场(源:搜狐网)
李宁却并非“国潮”气质的创始者,再向前回眸,即可追溯到柒牌男装的“中华立领”,而它的根正是中山装。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综合欧美服饰、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被世人称为中山装。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为法定制服。
▲孙中山先生着“中山装”(历史图片)
孙中山先生领导华夏儿女进行辛亥革命,推倒了风雨飘摇的满清封建王朝, 终结了清政府被欧美列强欺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启发民族资产阶级觉醒。他以身作则,首先改革华人长袍马褂的服饰传统,塑造了最初的“国潮”!
而今,上汽集团自主品牌荣威汽车以国潮为传播主题、以文化基因为视角、以民族自信为骄傲,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品牌传播的风向改革!上汽荣威不但以“国潮”新礼遇为题,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并由上汽设计中心总监邵景峰担纲,重塑了上汽荣威的品牌标志。
▲“国潮”融入上汽荣威营销工作(源:企业)
相较更早以“国潮”开展营销工作的一汽红旗、东风风神、长城哈弗等企业,上汽荣威来得虽晚,但终极意义更加不凡。上汽荣威车型的根源是驰名全球的英国罗孚,经过十多年发展,企业自力更生进行自主研发设计,已经完全剔除了英国罗孚轿车的痕迹。而今的上汽荣威,甚至能骄傲地被称为新一代上海牌小汽车。荣威打造新一轮的国潮传播,亦是在大上海整体规划下开展。先是四月末,作为上海“五五购物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黄浦区人民政府在豫园海上梨园主办“国潮老字号”促消费系列活动,继而在5月10日下午,2020中国品牌日上海云展馆品牌直播间的首场直播中,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和豫园股份总裁助理兼CGO孟文博在直播间内重新解读了新国潮的含义。
▲荣威车型国潮主视觉形象(源:企业)
以“国潮”作为主题营销或只算是上汽乘用车新国潮战略中的“面子”,“里子”则是上汽集团领先业界多年的自主汽车工业设计。从2006年成立至今,荣威品牌已经历了14年的洗炼沉淀。上汽集团作为中国车企领头羊,面对日新月异并供大于求的出行产品市场,旗下自主品牌荣威自然站在品牌战略全面转型的风口。新Logo代表了新的发展决心和工业文化气质,设计总监邵景峰团队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当口,赋予荣威独特的数字律动设计理念,打造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国货潮品。在中国品牌日当天,上汽荣威发布全新双Logo——焕新狮标与全新R标。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基于“双标”,上汽荣威也将现有渠道拓展为双渠道服务体系。
▲上汽荣威新双标(源:企业)
荣威新狮标基于时下扁平化风格的设计潮流,这也做到与全球各著名汽车品牌同步。很显然,新Logo仍基于荣威主体设计理念,只不过精简了三维造型、配色体系,究竟视觉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但可见上汽设计力图摒弃其他视觉元素,只凸显线条和科技感,强化狮子与R。新狮标应用于上汽荣威的燃油车型,例如旗下首款车型“新国潮智联网SUV”荣威RX5 PLUS,这台上汽荣威的当家花旦演绎企业力图凸显的数字律动设计语言,并通过立体化悬浮展翼格栅、数字化涌现荣麟纹理等细节,打造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国潮气质”
▲上汽设计总监邵景峰介绍荣威狮标的设计变迁(源:企业)
全新R标是荣威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的专属标志,以“品位、创新、信赖”为基石,致力于让用户从喜爱到信赖。如同丰田株式会社雷克萨斯车型的L标,R作为荣威EV车型标志,相较狮标亦更简洁,志在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在笔者看来,荣威R标将承载更高远的企业发展格局,更能凸显全新VI体系对于品牌经营的战略意义。荣威在销售渠道方推出R Supercenter城市旗舰店、R Center城市中心店、R Store城市商超店,并通过在线体验中心与各地R-Friend合作伙伴协同,实现全国范围的总部直营。这与传统4S店的经销模式迥异,显示了这家老牌国企在应对全新市场局面时的与时俱进。
▲“荣威”新国潮店面视觉(源:企业)
我们从上汽荣威的品牌传播行动中读到了企业锐意进取的决心。基于“国潮”内涵,荣威用科技与设计联接时空,让消费者在上海汽车这样的老字号企业身上读到更高远广阔的格局。荣威的新“国潮”传播,是工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进行柔性支撑非常鲜活的案例,它反映了工业精神文化与工业物质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二者合一,民族汽车品牌羽翼丰满后迈向国际,才能为制造强国战略填上精彩的一笔!
文章作者:张渤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汽车工业文化”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010-6820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