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策规划 > 正文

“156项”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编(下)

发布时间:2024-09-09 文章来源:

【编者按】“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的奠基,彰显了克难奋进的中国精神。7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协办,京东方科技集团承办的“156项工程”与新型工业化专题座谈会,在原北京电子管厂旧址举行。来自全国13所科研机构及高校、5家文化单位、8家“156项工程”代表企业及部分省市工信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156项工程”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156项工程”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传承创新进行深入交流。现将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整理摘编,分两期发布。上期已发布了科研机构、高校及省市工信部门代表发言,本期发布文化单位和代表企业发言。


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和发挥“156项 工程”的当代文化价值

单威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

单威委员在座谈会上发言。(主办单位拍摄)

关于“156项工程”文物文献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弘扬我党历史主动精神、激发中国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之力为总体目标,完善对“156项工程”文物文献资源在新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的科学认识与表述。二是以参与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立文物文献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协同工作体制机制、构建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工业化历史物证和文献体系、建设新中国工业化博物馆体系为主要任务,开展“156项工程”文物文献(包括工业设施设备、产品实物及相关调研、决策、科研、建设实施、人员生活等实物、文件、音视频等等)资源挖掘、研究、保护和实物展示展览工作,特别是抢救性相关工作。三是以利用现代传媒渠道、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延伸手段,加强“156项工程”文物文献资源及其蕴含的伟大精神的传播、研学、教育等工作。


挖掘、宣传文化和精神元素是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精髓

范兴敏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

范兴敏理事长在座谈会上发言。(主办单位拍摄)

工业遗产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不可复制,二是在展现物质形态的同时,也承载了与之相匹配的时代文化与精神。保护工业遗产,要在确保物质形态完好的同时,挖掘好、宣传好依附于物质基础之上的文化与精神元素,应注重三点:敬畏历史,高度重视工业遗产物质形态的保护,不应因发展等方面的原因轻易毁掉无比珍贵、不可再生的工业遗产。凝炼升华,充分挖掘开发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价值,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并予以宣传展示。立足长远,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能力,通过合理有效的商业运作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践行工信出版职责使命,助力工业文化传承创新

徐静

电子工业出版社副总经理兼总编辑

徐静总编辑在座谈会上发言。(主办单位拍摄)

图书出版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近年来,电子工业出版社通过工业题材的主题出版、纪录片等方式讲好工信故事,为推动工业文化传播贡献力量。下一步,电子社将发挥出版融合创新发展的新优势,通过支持并参与编写工业文化相关教材、读物、融媒体等方式,持续做好工业文化的传播,以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为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推动“156项工程”工业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开发

陈晓清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战略规划研究所负责人

陈晓清在座谈会上发言。(主办单位拍摄)

“156项工程”是“一五”计划的核心内容,涵盖了14个大的工业门类,最终建成的150个项目广泛分布在18个省(市、自治区),在中国大地上首次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也积淀形成了大批宝贵的工业遗存遗迹、典籍版本、档案文献以及经验智慧和精神财富。这是一个工业文化资源富矿,但目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研究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相关议题的公开探讨较少,也少见于报端。二是多为单点保护,价值被低估。我部2018年组织的全国工业遗产摸底调查中,仅统计到48处“156项工程”工业遗产,已有许多遗产湮灭在城市更新中,对其特殊文化价值未形成社会共识。三是历史、价值挖掘不足。经过对黑龙江的“156项工程”调研发现,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还停留在物理层面,对深层次的内涵价值以及历史有效挖掘与再利用不足,相关工业博物馆、展览馆等载体建设同质化,很多珍贵珍稀版本面临灭失风险。建议政、产、学、研、媒联动起来,推动“156项工程”工业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创意性展示和产业化提升工业文化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可见的文化形态,亦包括不可见的具有深刻内涵和价值特色的历史信息。整体性保护和开发的实质,就是对资源的历史文化及其信息载体的完整性、真实性及其价值特征的保护,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分序列的开发。


鞍钢的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实践

吴峥

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鞍钢博物馆馆长

吴峥副部长在座谈会上发言。(主办单位拍摄)

鞍山钢铁公司扩建被列为“156项工程”首位。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围绕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鞍钢近年来开展了以下实践:一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建立鞍钢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制定集团内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对工业遗产分类保护;推动鞍钢早期建筑群列入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鞍钢早期建筑群、本溪湖遗产群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申请国家文物专项保护资金,对国家一级文物鞍钢老1号高炉等三件铁器实施修复加固,获评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项目;对井井寮旧址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式修复,成为网红打卡地。二是做好价值挖掘利用。鞍钢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4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230余万人次,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通过链接“鞍钢博物馆+钢铁生产现场+矿山复垦绿化示范园区”的鞍钢红色钢铁之旅工业旅游基地,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三是做好传承创新。鞍钢博物馆单设“鞍钢宪法”展厅,启动新时代“鞍钢宪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与高校联合,开展口述史、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研究,推出鞍钢口述史实录;举办的展览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展。


挖掘“156项工程”文化资源价值,助力“国之重器”软实力建设

张红光

中国一重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红光副部长在座谈会上发言。(主办单位拍摄)

中国一重十分重视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和首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全国十大工业旅游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首批工业文化主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体实践有:一是打造工业文化遗产集群。摸清装备底数,按照“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及“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保护建厂初期建筑和设备,留存了相对完整的苏式建筑群原始风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集群。二是厘清工业精神传承谱系。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代际传承精神谱系,孕育了“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三是激发不同群体深刻情感认同。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一是以更多史料全面还原工业遗产全貌和历史沿革;二是继续深度挖掘工业遗产体现的精神传承;三是探索利用新技术、新手断、新模式,做好工业遗产应用宣传;四是配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大对“一五”期间具有政治意义的首台套设备保护利用,依托工业遗产将中国一重打造成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增强一重文化浸染的重要窗口和彰显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以下为书面发言)


“156项工程”企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工业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鲁克鹏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鲁克鹏书记在座谈会上。(主办单位拍摄)

吉林石化公司前身是“156项工程”中的“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是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被誉为“新中国化工长子”。在发展进程中也形成了“吉化经验”等优良传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当前化工行业严峻复杂的形势,要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奋斗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传承优良传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