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理论研究新进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孙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在第四届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上,我与大家分享了我们开展的一些关于工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一是工业文化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结论是工业文化能够助燃工业革命;二是工业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论是工业文化积淀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前景;三是工业文化与制造强国建设的关系,涵盖三个方面的研究:产品的文化定价权、工业伦理和工业美学,其中专著《产品的文化定价权》今年年底将会出版,其他的研究成果也会在明后年陆续出版。
本届工业文化高峰论坛,我要分享三项最新研究成果,一是工业哲学,二是人类技术发展与文化演变的关系,三是工业文化赋能城市转型发展。
一、工业哲学
为什么工业文化要提升到哲学层面探讨?那要从工业的地位说起。首先,工业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主力军,可以说目前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工业社会,工业技术、产品以及它带来的价值理念和工业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行为方式。
第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业也在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树立全新的资源观、生态观、伦理观和发展观,如何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成为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工业发展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环境和对象,我们一直在追求各种的平衡,不断在实现矛盾的辩证统一,这些都存在相应哲学问题。例如:工业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中存在着很多哲学的理念与方法;在工业快速发展中,生产力变革和技术进步会衍生许多哲学伦理道德问题,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食品安全等引发伦理道德的问题;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平衡与尺度问题,以前曾出现产业政策发布后引发投机、骗补现象,产业过热等问题暴露之后又进行调节整顿,这些情况都可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分析。
第三,可以基于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实践论,研究工业中的许多现象。包括上述提到的现象,还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生态链的结构和它们相互的关系等。另外,工业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军事价值、人文价值也值得更深入挖掘分析。现在我们经常谈到科技引领、资本主导、市场竞争、创新驱动等,这些能不能归纳总结出来一些规律?制造业中强调先进性与实用性、成本与效率等的平衡,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会立刻采用,企业追求的是最适当的技术。
讲工业哲学就不得不谈工业思维。城市发展的快慢与农耕思维和工业思维有重要关联,何谓工业思维?工业思维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以古代手工业为起点,以工业革命为重要契机,伴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与演化,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内在动力的一种社会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工业思维是一个不断建构和重构的过程,不同工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工业思维。
何谓工业观?工业观指的是对工业最基本、最总体的看法。它是人类关于工业活动的基本理念,也是人们认识和进行工业活动的指南,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会对工业发展的路径、制度的构建、价值的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我们对于工业发展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判断工业观合理与否,就需要对当前的技术水平与所处矛盾有清晰的认知与定位,对工业发展轨迹进行逻辑上的构想预判,还要与技术、能力与水平相匹配,且遵循工业适度的原则,这就是我们目前工业哲学研究的成果。
二、人类技术发展与文化演变的关系
这个领域目前国内外没人去研究。大家常说隔行如隔山,技术与文化中间隔着是一座喜马拉雅山,又懂技术又懂文化的通才很难找,但工业文化研究者有这个责任,要讲清楚技术和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
追溯古人,在原始社会,文化与技术、手工业没有直接关系,古人作画可以在岩石上画,祭祀活动可以用动物的骨头,祈福可以把石头垒起来,这些跟技术好像关系不大。但是随着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我们发现文化和技术逐步建立起了联系。发明了青铜冶炼技术就诞生了青铜文化,发明了建筑技术就诞生了建筑文化,发明了纺织制作工艺就诞生了服饰文化,发明了陶瓷制作技术就诞生了陶瓷文化,发明了酿酒工艺就诞生了酒文化,发明了制茶技术就诞生了茶文化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技术产生的文化,而且成为人类文化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再看近现代,汽车的发明就出现了汽车文化,飞机火箭的发明就出现了航空航天文化,现在我们都生活在互联网中,信息网络的发明就出现了互联网文化,时尚产品的设计生产就出现时尚文化。工业产品在满足消费需求功能的同时,其实也衍生出一个完整的产业文化体系。
工业不仅产生文化,而且还给文化发展打造出非常重要的传播平台。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有了机械动力之后,就可以大批量印刷,因此报刊杂志就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流平台;第二次工业革命突破电气技术,诞生了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传播的主流平台,其实这些产品不是专门为文化部门制造的,最先是工业自己用的,比如电视当时就是想把照片传到远方的一种产品;第三次工业革命,智能手机、互联网成为文化最主流的传播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再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如纪录片、电视剧、动画片、短视频、网游、网红等。另外,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的传播平台,慢慢开始衰退,报刊杂志看的人很少,广播电视观众大幅下滑。大家都在期待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它会创造什么新的文化传播平台呢?咱们拭目以待。
工业不仅给文化创造了传播平台,还为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比如文化装备,包括演艺装备、娱乐装备、公共文化装备、广播电影电视装备、宣传出版、文物装备等,这些都是工业给文化部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装备提升,文化发展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工业对文化发展不仅是支撑作用,而且在逐渐引领文化发展,不是大家常听到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这个层面的理解。这几年,工业将3D打印、虚拟/增强现实、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产业化了,很快就运用到了文化领域。机器人肯定不是为文化部门创造的,但经过专业设计,它可以弹琴奏乐、跳舞表演、打羽毛球、踢足球,可以与你对弈,此时,机器人就变成了文化娱乐的产品。2017年日本TBS电视台把邓丽君复原了,用的是全息投影技术。此外,无人机除了摄影还能组成空间图案,变成了空中表演等。有一位专家跟我交流时说“工业技术进步带来人类表达方式的革命”,我说“工业引领文化发展”。技术越往前进步,人类的表达方式越丰富,其实就是文化形态越来越丰富。
三、工业文化赋能城市转型发展
这是工信部给我们中心下达的课题,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因为时间关系简单介绍一下。一个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那么我们工业文化怎么来赋能这个城市呢,首先每一座都城市有它的集体人格,这种人格会影响到城市发展,可以转变成内生动力,催生新发展理念,凝聚转型共识,强化精神动力,这种动力反过来又提升城市的人文素养。
工业文化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我们总结了三条,一是培育践行现代工业价值观,积极倡导工业思维,将工业价值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中,提高民众工业文明素养。二是涵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工业城市蕴含着工业的精神与记忆,要挖掘城市工业文脉,保护工业文脉载体。三是融入新的工业文化基因,包括新理念、新思维,并成为激活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四是发展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品牌质量、工业旅游、工业创意、行业文化等工业文化产业,许多城市的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实际上成了城市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