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策规划 > 正文

“第五届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系列报道:新的国际形势下工业文化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1-07-15 文章来源:

清华大学工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工业工程系教授 黄四民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

受郑力老师的委托,我来介绍今天的论坛主题——新的国际形势下工业文化的挑战。这个题目也是应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的要求而选定的,希望就“工业文化走出去”谈谈看法。

最近有三件事情: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6月4日,工信部关于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6月8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我们用工业文化这条线把这三件事情关联起来,看一下在未来工业文化在走出去的时候会碰到一些什么样的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总书记提了很多的要求,其中包括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以及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工信部关于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强调发挥工业文化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以及发挥工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作用。

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从最初的改进他们自然科学基金的科技创新法变成了融合科技创新战略、产业战略和安全战略的法案,一个主要针对中国的法案。该法案提议设立一个“制造和产业创新政策办公室”,其本质是跨美国各行政部门的协调机构。该办公室将设立一个首席制造官,直接向总统汇报;该办公室还将设立一个制造和产业创新联邦战略和协调委员会,由总统担任委员会主任,成员包括各行政部门的首脑。

成立这个办公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重振他们的产业和制造业,特别是要强化重振产业的公地(Commons),包括共同资源,技术知识、创新创业,国内供应链、流程创新、制造专门知识等。这些公地本质上是现代制造文化的主要内容。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可以抽象成两个维度来看,一是重振产业和制造业,包括生产制造科技创新两项内容;另一个是工业文化,包括赋能和叙事两项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四个象限,即(生产制造,赋能)、(生产制造,叙事)、(科技创新赋能)和(科技创新,叙事)。在(生产制造,赋能)象限,该法案反映出一种焦虑,由于多年制造产业的空心化而导致的制造文化缺失。在(科技创新,赋能)象限,该法案反映出一种忧虑,担心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加速发展,同时在创新文化方面由于制造产业的空心化而导致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不足。在(生产制造,叙事)象限,则试图从意识形态方面污名化中国制造。在(科技创新,叙事)象限,以冷战思维从地缘政治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

回到新的国际形势下工业文化的挑战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我们需要加强构建工业文化的公地(Commons),至少包括三件事情:一是建设以中国精神为体现的工业文化基础设施,既包括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等,也应包括以工业文化为核心的数据资料库等。工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以体现中国精神为目的,中国精神有很多,不同的中国精神与工业文化基础设施的结合可以体现多样化的工业文化。二是建立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工业文化知识体系。工业文化走出去需要建立普适的知识体系,以体现日本制造的精益文化为例,基于体系、数据和分析,通过5年时间、180多人参与打造出来,成为普适的知识体系,成为日本工业文化的名片。三是以产业赋能为驱动的工业文化推广举措。这与第二点是密切相联系的,有了普适的知识体系,工业文化才易于推广。还是以精益文化为例,建立了精益的知识体系后,在过去30年时间精益文化逐渐在全球制造企业甚至服务企业推广并为之赋能。本质上,赋能产业才能赋予工业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