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花海如潮,春意盎然。19日下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和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职业院校工业文化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这是两家单位于去年11月共同发起成立工业文化研究院之后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来自全国21家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的5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发展心得,共商发展大计。
论坛首先举行了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院院长、副院长聘任仪式。由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陈秋明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分别为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院院长俞步松研究员、副院长陈衍教授和潘海生教授颁发聘书。
“自2014年成立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并推出工业文化理论体系以来,工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获得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也得到各方力量的鼎力支持,工业文化的星星之火在全国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形成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工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孙星在致辞中如是说。
会场上,代表们凝神聆听各研究中心的工作汇报,认真探讨年度工作计划,深入交流总结实施经验。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耿宝云从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文化底蕴、学院建设基础、2018年的工作成效和2019年的工作安排进行了汇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何华,以“推动工业文化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着力打造‘工匠摇篮’”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并提出了以工业文化研究为主阵地,构建中国高职理论体系、文化体系的发展建议。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人为社科学院院长沈慧,重点从搭建高端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开展普及推广活动等方面,展示了工业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谢剑康介绍了学院立足“8S”育人理念,构建以工业文化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体系。论坛现场汇报交流气氛热烈,代表们踊跃发言。
俞步松在部署2019年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院工作时指出,研究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要求,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德技并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职业院校工业文化发展,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总体工作要求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
论坛最后,陈秋明做了总结发言。他强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仅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职业院校是产业工人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发展工业文化,提升工业软实力,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需要职业教育发挥新的更大作用。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研究院及下属各研究中心应加强工业文化基础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注重工业精神的传播,充分挖掘和发挥工业文化的育人价值,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投身“两个百年”伟大实践,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依靠力量。
短短的半天论坛,与会代表凝聚了共识、统一了思想、鼓舞了士气,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工业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吹响了奋进的号角。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院与全国各研究中心的广大同仁将立足新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开启我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