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产融合作是促进国家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6-03-14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人们对消费产品的质量的重视与“供给侧”不足的矛盾日渐凸显;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粗放,低端产能过剩,高端的需求、高质量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地洞察和抓住了这一矛盾,接连采取一系列果断有力的措施。2015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指出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现状,提出了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15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这其中“去杆杠”就是对产融合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2016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加强信息共享促进产融合作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引导产业与金融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目标,“产融合作”正式升级为国家政策。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融资难、成本高成为制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通过产融合作,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发挥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各自优势,实现实业和金融的协调发展,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是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产融合作有利于更好地传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融合作一方面能顾让金融资本加深对实体经济的渗透,从而促进金融管理者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需求的研究理解,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反馈情况,加快对企业和市场的响应速度,制定更加及时准确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产融合作能够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加注重对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意图的理解,引导企业管理者朝向国家支持的产业发展,在决策方面更加迅速、更加果断地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

    产融合作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产融合作,可以选择国家支持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企业优先支持,加快创新产能发展壮大,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快速进行。产融合作可以提升资本积累的速率,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聚集力量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产融合作,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能够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布局以及改革推进方面锐意开拓、勇于尝试,从而促进企业效益质量转型升级。

    产融结合有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加强产融合作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需要,是企业创造协同发展、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产融结合的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实施产融合作,不但要求做好产品、产业经营,更加注重资本经营;产融合作可以基于战略和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总的说来,通过产融合作能够快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创业发展力量,更有效推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