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专家观点:高端制造需要工业文化支撑

发布时间:2017-05-05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作者:张颢瀚  20175月4日  来源扬州政讯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江苏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更需要工业文化力量柔性支撑

工业文化江苏实现引领型发展的根本持续动力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不仅规矩、规范、标准精益求精,更是一种劳动的风格、工作的风格、工作的品质、人的品质同时体现一个民族的风范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的导向,内含在一个多层的工业文化体系中。第一,最基础的关键的层面是微观层面企业层面,体现的是工匠精神。从我国历史来看,很典型的就是物勒工名即把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方便检验产品质量。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机器现代大工业以后,传统的工匠精神已经融入现代工业文明中成为工业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第二,中观层面,主要是行业文化、标准、制度、规范等等。第三,宏观层面,国家的战略指向和政策指向,这对于发扬工匠精神、促进工业文化至关重要第四民族与社会的价值导向。更深层次上,工业文化体现在对劳动的尊重、对职业的尊重、对实体经济的尊重价值导向上,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经济和工业领域的文化自信因此,工匠精神的推进,必须从这个文化体系上去推进民族文化价值导向民族文化精神上去推进,才会深刻、持久、广泛,更好地发挥作用。无论从产业链的角度,还是从价值链的角度,我省制造业总体处于中低端,由此带来两低竞争力低效益低。如何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产业链的方面看,就是从制造业的中两端延伸:一是向前端科技研发延伸,二是向后端服务业延伸,这两端主要是工业文化的延伸与发展。从制造业的产业端即制造本身来看,也存在提升价值竞争力的问题,就是发扬工匠精神,提升工业文化、工业品的技术含量、文化含量、艺术含量等等。促进我省工业制造由低端到高端,就是通过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总体提升,使工业制造的前端、中端后端总体提升、共同发力。工业文化江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遇。我国已经到了由注重速度与规模注重效益与效益转变的新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量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质的需求新阶段,亟需以工业文化推进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传统动能转向新动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侧的结构问题。

当前我省推进工业文化形成面临的主要障碍

首要困难在于整个社会几十形成的传统惯性过大。当前务虚的、浮躁的急于暴富风气渐成之势,乃至深刻反映管理体制与管理文化上。实体生产领域惯性还表现在两轮大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在短缺经济时代,不需要多少创新精益求精。后来外向经济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大量供给,国外管理与设备大量涌市场大量供给共同推进大规模生产订单是人家搞好的,照葫芦画瓢,客观上淹没了”工匠精神掩盖了工业文化的不足。当前的国民文化缺少工匠精神的三大基础。一是认真精神。现在的很多领域,包括工业领域社会领域、行政领域都缺少认真精神。二是敬业态度。敬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动力,认真与敬业,才能精益求精。三是规范意识现在很多人不讲规范,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快速推进市场经济中产生了工业文化的轻视我们不但要关注历史文化、作坊文化,还要关注近现代,特别是当代的大工业文化、信息文化、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现在制造、现代服务、现代科技、现代信息现代文化为主要支撑并传承融合历史优秀文化工业文化,才是当代工业文化主体主流。

、关于推进我省工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我省工业化所处阶段、工业化面临的重大问题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特别是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规模优势转变引领优势的迫切需求看,客观地、历史地提出工业文化支撑新阶段新发展的需充分理由将其提升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大力实行文化+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由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经济全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这样一场变革,离不开文化的力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改革供给的产品结构,也要改革生产产品技术结构、改革生产的管理结构改革生产者的知识文化结构建立现代工业文化与工业文明的新结构体系,这个新的结构体系,是现代工业文化与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实体工业注入文化因素,大力发展工业文化,实文化+战略,实质上是文化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植入、渗透和融合给经济植入文化DNA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创新创造精神通过增加科技文化因素,更少的石油煤炭资源生产更多价值、更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产品

多层面统筹推进,构建提升工业文化的新体系工业文化是多层面的文化体系既包括产品内涵,包括产品外观、形状、工艺、艺术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生产产品的人上既在车间内,又在车间外,既在企业内,又在企业外,甚至也在产业外。价值理念导向上应该以务实为主,战略政策指向上要重视工业文化的战略定位,行业文化、行业规范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社会文化上要解决教育导向问题,幼儿教材、小学教材开始加强工业文化、工匠精神熏陶。因此,在经济微观层面,需要着力培育工业信息化条件下的工匠精神,同时培育提升职工队伍的技术与文化素质。中观层面,提升行业与产业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品牌化意识在国际市场的协作精神;同时确立行业产业发展战略主导技术管理规范价值原则宏观层面确立工业与制造业国家民族发展中价值与战略位,使工业文化成为社会民众的价值共识并影响社会文化认真意识、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创新意识与荣誉意识,形成关于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实现制造业与工业强国硬实力。

突出重点群体,实现又工匠精神到工程师精神到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业文化多维度跃升。工匠精神的提升,工业文化的提升,都是人的提升。我们不仅要在全社会民众中确立工匠精神工业文化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知性同时需要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工业队伍提升,通过人传导到产品其中既包括生产者也包括管理者。第一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工人队伍成为我国制造业主多是由农民放下锄头拿起工具这样一个基本队伍,不仅缺少专业的技术,而且职业不稳定。提倡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最基本的是要解决制造业与工业队伍的技术性、职业性专业性问题。第二,工程师精神是工业文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过程力量。工程师精神决定科技创新实现加工制造产品竞争力的整个过程,也包括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从广义工业文化工业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还在工业制造科技的创新上,这是工业制造能力与水平的源头,需要大幅度提升。第三,科学家精神工业文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源头力量。创新是江苏制造的核心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新产品竞争力,创新来自科学家精神。第四,企业家精神是工业文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组织力量。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苏商金字招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的企业家队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因此工业文化为主线,工匠精神、工程师精神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高端制造和引领型发展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式、强支撑保障体系

加强国际交流,增强江苏制造走向世界的工业文化自信工业文化是中国制造产品工业制造形象走向世界的纽带桥梁,一是工业制造品本身所承载制造文化、制造质量、制造标准、制造工艺制造风格等等是被国际认知的工业文化语言;二是工业产品服务所包含的服务精神服务信誉、服务标准等等也是被国际认知的工业文化语言三是产品质量特色与服务标准规范书面表达的用于国际交流的工业文化语言信息。工业文化既要体现在理念上,更要体现在生产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行为上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我国工业制造的能力竞争力,才能成为江苏制造走向世界的真实力量

(作者江苏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