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理论体系——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

发布时间:2017-01-11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2017年1月10日,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签约揭牌仪式暨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华中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并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为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发展工业文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协助。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副主任孙星,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副校长黄永林、副校长彭南生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工业文化是工业强国的重要动力机制。《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近日,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的战略选择,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支撑。  

华中师范大学具有开展工业文化研究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以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为中心的一批教师相继承担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活力的学术队伍。在此基础上,中心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同组建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工业文化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研究,共同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理论体系。

罗民主任致辞时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与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为此,工信部与财政部联合发文,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文化加快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符合两部委意见的指示与精神,是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中心将对华中师范大学今后工作给予全力支持。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指出,老校长章开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张謇这一中国工业的先驱展开了研究,称得上开国内学界研究中国工业文化风气之先。此后,一批学者继续深入研究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彭南生教授的手工业史研究受到学界高度认可,研究中心副主任严鹏副教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工业文化课程,并承担了工业文化系列丛书——《富强求索》专著的撰写。

罗民主任与黄永林副校长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共建协议,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全面深度合作,将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为国内一流的工业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宣传推广基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发展工业文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协助,把华中师范大学打造为国际一流的中国工业文化与工业史研究重镇。罗民主任与彭南生副校长共同为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表示,中心成立后,首要任务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理论体系,以工业史研究带动工业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探寻“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渊源与经验教训,培育工业考古等新学科,组织工业文化译丛并展开国际交流,协助工信部推动工业博物馆建设,发挥师范大学特色建设多层次工业文化教育理论体系,以组织纪念汉阳铁厂成立130周年活动为抓手推动工业文化的宣传,全方位服务于我国工业文化的发展。

揭牌仪式结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作了题为《工业文化理论体系》的学术报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琦教授,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朱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姚伟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涂正革教授、湖北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田智勇、武汉市经信委对外经济合作处调研员张文慧、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文资监管办主任赵乐军、武汉市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付海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魏文享教授、武汉长江日报博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晓波、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王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严鹏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邵彦涛副教授等先后发言,就中国工业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