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系列报道”之十三:坚持文化引领 促进城市转型 张新明

发布时间:2017-01-04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坚持文化引领 促进城市转型

——张新明湖北省黄石市政府副市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总面积4600平方公里,总人口260多万,拥有3000多年的冶炼史、100多年的开放史、60多年的建市史,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美誉。根据大会安排,下面,我将围绕“文化助力资源城市转型”汇报三个方面的情况,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参考。

 

一、黄石城市血脉里一直流淌着工业的血液,矿冶工业文明是黄石这座城市的灵魂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早在3000多年前,黄石的祖先就大兴炉冶,曾一度引领我国矿冶先进生产力发展数千年,矿冶文明源远流长,千年炉火生生不息造就了一个独具魅力的黄石。

3000多年的矿冶文明,使黄石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黄石的矿冶文明厚重、富集、独特,全境呈群落式分布地质遗迹与矿山遗址有2000多处,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工业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遗址、华新水泥旧址、汉冶萍煤铁厂旧址)中国唯一、世界罕见,是目前我国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工业遗产其中,铜绿山古矿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铜矿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世界古代矿冶科技发展史上的空白,将中国生产力向前推进了一千年,被考古专家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3000多年的矿冶文明,使黄石成为先进制造之都。西周时期开始,黄石的祖先就开采鼓铸、大兴炉冶,曾一度引领我国矿冶文化、先进生产力发展数千年。一百多年前,民族工业先驱张之洞就在黄石创办大冶钢铁厂,并组建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拉开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序幕,湖北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最早的股票都诞生于黄石,悠久的工业文明,孕育了华新水泥、大冶铁矿等5家百年老字号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黄石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成为共和国的“工业粮仓”。目前,全市有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有色金属成功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新冶钢产品成功应用于“神”飞船和“嫦娥”工程,东贝压缩机销量稳居世界第二,劲牌连续多年雄踞国内保健酒第一,湖北航天电缆产品遍布陆海空。

 

3000多年的矿冶文明,使黄石成为现代港口城市。黄石拥有70多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位于国家“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上,是国家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之一和中部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几千年前,黄石的祖先就依江而居、靠江运矿,形成了“船到黄石港,就有金万两”的顺口溜。

优越的港口和区位优势,让黄石的矿冶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黄石以建设“亿吨大港、百万标箱”为目标,建成了国家级B型保税物流中心,在湖北省率先开通了城际铁路2条铁路、5条高速在黄石交汇,初步形成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的现代物流中心,黄石新港正朝着万里长江第一个多式联运港口目标大步迈进。

二、推进矿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完美融合,是黄石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的基本遵循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犹如灵魂和肉体,彼此不能分离。近年来,为实现矿冶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生相融、助力城市转型发展,黄石坚持以矿冶文明为引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在绿色转型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以矿冶工业文明为引领,推进产业绿色转型。“铜斧”和“熔炉”,是矿冶文化的象征,工匠精神是其精髓之一。近年来,黄石将矿冶文化的工匠精神融入到振兴黄石制造当中,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升级,形成新冶钢“动态生产”、华新公司“变废为宝”、大冶有色“吃干榨尽”等低碳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以30%的高速增长,黄石正成为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

以矿冶文化为引领,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坚持把矿冶文化的基因,注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个环节,实现大城功能大提升。以全域规划为引领,挺进大冶湖生态新区,推动城市发展由沿江、环磁湖时代,迈向环大冶湖时代。大广、黄咸建成通车,武九客专、黄阳一级公路、沿江大道加快推进,黄石大城骨架全面拉开。水电气热等管网不断完善,在今年“98+”特大洪水面前黄石城区没有“看海”。加强工业遗址保护、改造修复、包装升级,建设新图书馆、新群艺馆、体育馆、科技馆等公共服务设施,让老百姓享受到各式各样的文化大餐。

以矿冶文化为引领,推动生态建设转型。3000年多开发史,既为黄石积累了丰富经验,又给黄石带来了惨痛教训,推动黄石形成独特的矿冶生态环境文化,指引着生态建设。近年来,黄石坚持“铁心关、铁腕治、铁面减、大力创”的思路,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关闭130多家露天采石场,拆除长江沿线123个非法码头,全市落后钢铁、煤炭产业全部关闭退出。实施“五水共治”行动,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十大系统,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可以养金鱼、养天鹅,全市水域实现旧貌换新颜。

以矿冶文化为引领,推动体制机制转型。开拓进取,是矿冶文明的精髓之一。黄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特别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上,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批交通部重点培育项目;大冶有色、东贝集团、华新水泥等企业相继“走出去”,在异国他乡投资建厂,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新冶钢特钢产品远销44个国家和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建立“1+N”产业基金模式,市级投融资平台年融资规模达150亿元以上,率先在湖北省实现涉企零收费,每年为企业减负1.2亿元,市场主体五年新增9万户。

 

三、文化引领转型,让黄石迈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经济发展从“濒临衰退”向“质效提升”转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大关,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7个资源城市转型优秀城市之一、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市。

二是产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向“高端制造”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过千亿元产业1个、过100亿元产业6个,电子信息产业年均保持30%以上增长,先后被评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三是城市功能由“局促缺失”向“区域带动”转变。城市发展空间从沿江、环磁湖迈向环大冶湖时代,450平方公里的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渐入佳境,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骨架全面拉开,城镇化率达到61.7%,比“十一五”末提高4.9个百分点。

四是城市形象由“光灰城市”转向“生态新城”转变。中心城区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连续六年保持在301天以上,终结了黄石半个世纪“光灰城市”、污染指标持续偏高、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

五是社会民生由“解决问题”向“普惠共享”转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877元、13084元,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先后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称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为专家,明年9月份,中国首届地学旅游大会暨中国地矿科普大会将在黄石举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黄石市人民政府和260万黄石人民,真诚邀请各位光临,共同领略3000多年工业矿冶文明的独特魅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