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家工业形象
——谢彪(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论坛活动,同时,也非常感谢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给我这次机会,能够与大家就“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家工业形象”这一主题进行交流,谈几点理解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器,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与核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大国地位的兴衰。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转型不断加快,技术进步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日益突出。
1、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
2008年至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4%,比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2.9万亿元,占GDP比重33.8%,是2010年的1.43倍。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19.8%,首次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占比达到22%,与其他国家的优势在继续的拉大。
2、重点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根据联合国工业组织资料显示,按照国际工业标准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的烟草、纺织品、电子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的规模名列全球第一,目前在我国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2种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像汽车、机床的产量,还有造船的完工量都分别占世界产量的25%、38%、41%。发电设备、手机、彩电的产量均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
3、重点行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通信设备、高铁装备、核电装备、工程机械等行业迅速崛起,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的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都取得了技术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2015年,我国有56家制造企业入选世界五百强,8家制造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4、国际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5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达到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2%,交通运输、电子设备、通信设备等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增幅迅猛。在轨道交通装备、核电装备等领域先后获得了多国的订单,相继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市场,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品牌。
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的战略,以十年为一个阶段,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制造2025》对三步走第一个十年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了部署,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支持十大产业领域和一些重要举措,相信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二、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一的工业制造大国,但是工业软实力不强依旧突出
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们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较,工业文化软实力还不强,工业品牌建设明显滞后。
1、文化软实力重视不够
要超越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不仅要在工业的硬实力上赶超,也要在工业文化的软实力上赶超,但是在制造业大国的建设中,国内的很多企业往往采取的是追随、模仿、山寨战略,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质,更多的是依托成本的优势,依靠价廉占领市场,追随、模仿是换来不制造强国的。大多数企业还缺乏对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对如何走品牌战略的道路思路不够清晰,严重影响了工业软实力的提升。
2、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虽然我国研发投入连年递增,但是投入的强度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我国关键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造船完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是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进口的比例约占54%,电子电气设备约占60%,舱室设备约为80%,通信导航与自动化系统约为90%。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产品的市场,但是工业机器人所需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基本被欧盟和日本企业垄断,即使是具有竞争力的高铁装备、轮轴系统、高速轴承、高速齿轮传动系统对主机的配套能力也是严重不足。
3、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很多产品在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与国外差距明显,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产品一次合格率低,大型铸锻件一次合格率仅为70%,而日本等国家均接近100%。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不高,机械基础件内在质量不稳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到2/3,由于质量问题每年的直接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质量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4、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
中国产品出口量很大,中国制造到处可见,但是国际市场很少有影响力大的中国品牌,中国制造甚至成为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知名品牌数量其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多数企业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能力弱,缺乏面对国际竞争的经验,部分企业以代工制造为主业,没有建立自主的营销渠道和品牌,部分企业对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广告上,没有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内涵,很多企业品牌的培育能力不足,难以把所具备的能力和优势转化为顾客感知的品牌价值,中国制造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旗帜鲜明的塑造国家工业形象的历史时刻。
三、提升工业文化软实力,助推国家工业形象建设
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中国制造2025,不仅要继续提高产业的规模、技术水平,资源结构等硬实力指标,更要努力提升质量品牌、知识产权、创新潜力、服务能力等软实力。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这个非常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也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切实把增强工业文化软实力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攻方向,推进品质革命,打造精品装备,带动工业品牌整体提升。
一是坚持把创新摆在提升工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位置。加强创新文化的建设,增强创新的意识,营造鼓励创新的气氛,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路线、先进管理方式,实现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和重点行业的创新突破。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由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大幅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内在质量。
二是坚持把质量作为提升工业文化软实力的生命线。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优先信誉至上的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积极推广卓越绩效的模式、精益生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根本上转变中国制造的外在形象。
三是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提升工业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推进制造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清洁、低碳、高效、绿色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构建具有技术先进性、知识密集性、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极大增强中国制造的持久、平衡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是坚持把主动传播作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遵循国家工业形象形成的基本规律,提高专业化水平,既积极作为又科学作为,从国家战略目标出发,对国家工业形象进行精确定位,从政府形象、企业形象、文化形象、舆论形象等方面开展多维度,塑造和传播,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目标,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央企。主营业务包括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金融与投资四大主业。涉及机械、电力、冶金、汽车、船舶、能源、环保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领域。
我们目前的市场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500强企业,长期以来国机集团以引领机械工业发展为方向,创新机械工业发展道路为使命,依托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我们拥有2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8家工业设计院。不断提升科技转型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一批技术装备和产品也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成为中国机械工业重要的科技发展与装备制造企业。同时,作为全球极富竞争力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国机集团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业务模式创新,面向全球市场提供以设备成套、EPC等为主要方式的工程建设服务,内容涵盖工程项目开发及投融资、工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设备成套、运维管理等完整的产业链,有力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装备制造业发展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国家高层的顶层设计,国家工业软实力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需要在座的各位以及更多的制造企业共同努力。
最后,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