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文化是制造强国的根本力量和持续力量
——张颢瀚(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
尊敬的论坛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女士、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工业文化是推动制造强国的根本力量和持续力量”。为什么它是根本力量和持续力量?如何抓住这样一个根本力量和持续力量?问题很多,但是可能要解决两个最关键的问题。
工业文化首先要进入高层,进入国家战略,以此才能成为国家力量和民族力量。其次还要进入融入基层,进入企业与职工队伍,才能真正成为产业力量,这两个力量是工业文化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两大关键力量。
应当把工业文化放到中国梦这样一个大平台来看它的作用和力量。应该如何来看待当前工业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呢?从当前与今后中国进行的中国梦这样一个大平台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来看,工业文化是当前需要的重要的战略性支撑。中国梦是走在什么道路上呢?我们是走在全球的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因此这个中国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就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问题,用工业化支撑现代化,迫切需要用工业制造强国支撑现代化与中国梦进程,当前需要工业文化支撑工业制造的转型提升,这是其战略意义所在。
一、从工业文明到工业文化,是工业文化自信与工业强国战略支撑的时代逻辑。从近现代工业文明到当代工业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看到这个过程发生了怎样的时代性变化呢?工业文化与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有什么关联呢?
工业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中心,现代文明的表述很多,但以下这些是必须的内函:科学的理念、最佳的现代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诚信守信的理念、现代企业制度等等,这些无一不与工业文明、工业文化相关。
现代化有什么特征呢?现代化主要特征是技术发展、经济的工业化、知识的科学化、政治和管理的民主等等,这些也都与工业文化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看到从近现代工业文明到当代工业文化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历史逻辑,是中国梦当前需要提到战略议程上的议题。作为支撑现代文明与现代化的工业化,不能没有自己的工业文化,作为全球工业与工业制造的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工业文化,工业文化应当是我们中国工业化走向世界强国与制造大国的基础,与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二、以工业文化为对象建立现在工业文明新坐标体系。我认为,目前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今天各位专家领导讲得非常好,有一个工作需要做,在当前工业化时代要求之下,我们应该以工业文化为对象,建立我国现代工业文明新坐标体系。是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要点:
一是工业与制造业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定位与战略定位。工业制造很重要,但是前几年被虚拟化了,地位被边缘化了。二是工业与制造业在社会民众中的价值观与普遍认知,也被边缘化了,需要重新确立;三是工业自身体系发展的战略、策略与政策体系,包括在国家体制与制度上的定位;四是工业行业文化与规则、标准体系;五是工匠精神,是该坐标体系的基础坐标;六是以上述的体系为基础,建立中国工业化软实力的构架与评价体系。
三、从转型约束到制造强国需要,是工业文化自信与支撑制造强国的现实逻辑。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们最缺少什么?现在大家讲的不少,但是我想,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由规模大、质量低,向不重视规模而重视质量的转变。这个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我到企业、地方调查,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转变难度非常大,长期形成的观念就很难转变。
现在国家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导向,不是以速度为中心,不是以规模为中心,是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现实中我们最缺少的是什么?是质量、品牌、核心竞争力。今天有一个领导讲,我们现在的产品,虽然有发展、有进步,但是在国外还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我想这个代名词背后主要是缺乏工匠精神、缺乏信用意识、缺乏标准化、缺乏管理规范、缺乏敬业精神,多是得过且过。我最近在网上买小家具小电器产品,拿到后很大比重是劣质的,这背后缺少的就是工业文化,我们面临着塑造工业文化的时代性战略课题。
四、从战略导向与发展阶段看,我国从工业化战略到工业文化支撑工业强国战略,是工业发展历史阶段的升华。从工业化的过程来看,这一升华表现为由物质化的生产到信息化的生产转变,由资源创造价值到文化创造价值的转变,由规模竞争力到质量竞争力、品牌与文化竞争力的转变,这三大转变,还有其他的转变,体现了一个发展历史阶段的升华、历史阶段的转换。这一历史过程,是由工业产品大国、制造大国,到工业制造强国的提升,最根本的是中国工业文化的软实力,到中国工业制造强国硬实力的根本性提升。
我们再拿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做比较,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也是从劣质模仿到工业文化支撑精品制造,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这样看,我国工业制造发展阶段的前景就很清晰,我们必须用工业文化来尽早结束当前这样一个阶段,实现新的跃升。因此,在这里我想提出的是,用工业文化来支撑改变与提升我们工业制造的现状,通过增加科技文化因素,用更少的石油煤炭资源生产更多价值、更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产品,是我国成为工业制造强国的新的时代呼唤,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呼唤,不解决这个问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很难实现。从这个角度上看,树立工业文化自信,确立工业文化支撑战略,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五、由工匠精神到工程师精神,再到科学家精神,是工业文化的多维度提升。这也是工业文化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力量,工程师精神,是工业文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过程力量,科学家精神,是工业文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源头力量。我们现在讲工匠精神,十分需要,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制造精神,主要作用在基础加工制作环节,需要大幅提升。工程师精神决定着从科技创新到实现加工制造产品竞争力的整个过程,也包括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从广义的工业文化来看,工业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还在工业制造的科技创新上,这是工业制造能力与水平的源头,需要大幅度提升,当然这一精神也可以不同程度的在其他两个环节发挥。创新是我们的核心动力与主要国策,没有创新就没有新产品和竞争力,创新来自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与制造强国的源头,工程师精神是实现的重要过程,工匠精神是实现的坚实基础,这三个精神的结合才能真正使工业文化精神落地、生根、结果,为制造强国提供一个多维体系的保障。
六、工业文化是中国工业制造与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的文化语言。中国产品走向国际,通过什么交流?通过什么评价?实际上产品与产品的服务中包含着广义的工业文化的各类符号与语言,通过这些符号与语言进行交流。其作用首先是交流,其次是认知,再就是认可。工业文化是中国制造产品与工业制造形象走向世界的纽带与桥梁,一方面是工业制造品本身所承载的制造文化、制造质量、制造标准、制造工艺、制造风格等等,是被国际认知的工业文化语言;同时工业产品服务所包含的服务精神、服务信誉、服务标准等等也是被国际认知的工业文化语言;三是对产品质量特色与服务标准规范等书面表达的用于国际交流的工业文化语言信息。而上述这些工业文化语言信息,只有在国家、行业、企业等方面有主动的工业文化意识与主动的工业文化实践的前提下,才能在产品与服务上有清晰的表达与标准的体现,从而实现有效的传递。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三个层面文化即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关系。精神文化反映在工业上是工业文化的理念、价值、道德,行为文化是直接支配生产加工与工业服务实践行为的文化体现,物质文化体现在工业上是生成的工业制造的物质产品。工业文化既要体现在理念上文件上,更要体现在生产者、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行为上,才能形成我国工业制造的能力与竞争力。工业制造的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必须实现在工业制造产品的物质文化上,才能成为走向世界的真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