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何映昆出席2024北京文化论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引领生产生活新潮流”专业沙龙,并以《数实融合赋能产业空间文化重塑》为题作了主题分享。

何映昆指出,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深化是产业间复杂网络关系不断演进的核心动因。从农耕时代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科技、产业、文化始终共融共生,互促互进,推动产业空间形态不断演变,边界持续拓展。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实融合进一步促使产业空间边界、内涵、功能发生深刻变化,虚拟空间成为产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加速向三次产业渗透,推动“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创新发展,也为文旅、文博、科教、艺术的协同发展带来机遇。
何映昆提到,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和城市记忆的重要见证,也是可持续利用的产业空间资源。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存遗迹,是中华文化资源的重要瑰宝。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承载特殊历史记忆、深厚民族情感的珍贵工业遗产资源濒临灭失,迫切需要加强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制定《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认定了五批、194项国家工业遗产。各地也探索出多种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模式,推动产业、科技、文化、城市融合,取得了积极成效。运用数字技术,利用工业遗产,打造新型产业空间,顺应了科技产业文化深度融合的趋势,是产业空间文化重塑的最佳实践。
在谈及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时,何映昆表示,当前实践已经走在理论的前面,呼唤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一步,要加强规划引导,为科技产业文化融合发展做好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要加强标准引领,围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旅游等加快研制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要加强要素保障,解决有关资金、土地问题,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强舆论宣传,系统梳理优秀案例,总结经验并宣传推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