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行政学院共同召开了“培育工匠精神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出席研讨会并做重要讲话。
按照研讨会日程安排,7月26日下午,20余位与会专家分为两组围绕研讨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国家行政学院发展战略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位分别主持了专家研讨。

讨论会上,参会专家一一发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坦诚务实。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在发言中,结合冯飞副部长上午讲话精神的学习体会以及中心推进培育工匠精神、弘扬工业文化的实际工作,介绍了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工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框架体系。孙星副主任指出,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灵魂,代表工业的软实力,应当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中国工业进入了需要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阶段;应从国家层面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指出,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中国服务、中国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优化制度供给、完善用人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双创”、深化教育改革等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国防科工业局离退休干部局局长李金铎认为,宣传工匠精神可以参考“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宣传模式进行整体谋划,做好组织落实、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指出,弘扬工匠精神意义重大,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建立正确的约束机制,满足消费需求升级,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工业报社原社长陈卫认为,培育工匠精神,要用心、精心、诚心,要强调诚信,鼓励企业诚信担当、守法经营,更要积极创新,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主任江青表示,从工匠精神的传播数据看,与制造业相关的内容最多,约占54.6%。文化领域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间,话题的相关性也非常突出。同时,社会公众对于通过培育工匠精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抱有较高的期待;中国质量新闻网总编辑于普增认为,从工匠精神和产品质量的关系看,生产要满足复合性要求,包括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等,还要有创新要求,包括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更要竞争性要求,体现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才能赢得市场;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指出,工匠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生产优良品质的精品、生产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推动这些凝聚工匠精神的产品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
罗民主任总结时指出,现阶段弘扬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工匠精神还是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工业领域同样需要通过弘扬工业文化,发挥文化力量,发动社会参与,讲好中国故事,重塑国家工业形象,树立文化自信。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通过充分讨论交流,面对面交换意见,有助于凝聚共识、启迪思维,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