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致敬师傅,致敬“匠心”

发布时间:2016-07-08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受邀在2016年第6期《军工文化》杂志发表卷首语该期《军工文化》以“师徒故事 匠心传承”为主题推出专题策划,以罗民主任署名文章《致敬师傅 致敬‘匠心’》开篇。

罗民主任在文章中指出,要构建有生命力的“工匠生态”体系,鼓励高超技能、高尚品德在员工间传承延续,为企业的工匠文化夯实根基……工匠精神不仅是“匠技”,更是“匠心”,是“匠魂”,是任何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其职业素养的体现,也终将成为推进中国制造坚定前行的新动能。

       

现将全文刊登如下:

在中国,有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师傅与徒弟。中国传统匠艺的辉煌成就源于其独特的传承模式,这种经典的技艺传承方式延续至今。师傅既是徒弟的业务指导者,又是其人生导师。“师傅”的称呼,在保留了传授技艺和知识的本意之外,也蕴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民谚有“父生之,师教之”、“名虽师徒,义为父子”之说,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机器化大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人力劳动,师徒制也在逐渐演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传帮带”的师徒制为祖国建设事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技术工人,那时初入工厂的年轻人基本都是靠着师傅手把手带出来的,而师徒之间薪火传递的也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有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

“师徒制”在我国的军工企业更是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军工生产的特殊性,一些具体技能的训练只能通过口传手授,甚至是“心传密会”,一些实践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产环节进行。所以,师父带徒弟是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传帮带”。师傅为徒弟成长指点迷津,传授技艺;徒弟受教于师傅,传承着师傅的技艺与精神,师傅就是他步入社会的一座灯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应用,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技术工人的流动性加速等原因,间接导致了众多企业高级蓝领频频告急,一些关键性工序和工种甚至人才断档,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诚然,工业4.0的发展将使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但人始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机器归根到底是延伸人类能力的工具,只有人才有不断追求精进和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这点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烙印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让每个细节、每道工序、每项流程、每个动作都创造价值,成为无法复制的极致,构建起有生命力的“工匠生态”体系,鼓励高超技能、高尚品德在员工间传承延续,实际也是为企业生生不息的工匠文化夯实了根基,构建起了生长和流传的良好生态,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也成为了有源之水。

做工要有“匠心”,精心细心专心,追求至善至美。手艺永远,匠心永恒。在现代化的国防军工行业的员工中,更需要具备现代精神的“工匠”,它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一代一代的传承。它是精益求精、认真规范;是坚持不懈,是破陈出新,是爱岗敬业。

工匠精神不仅是“匠技”,更是“匠心”,是“匠魂”,是任何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其职业素养的体现,也终将成为推进中国制造坚定前行的新动能。今天,“师傅”仍是传承“匠心”的最好载体,致敬师傅,致敬匠心,可谓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