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流浪地球2》映后对谈精彩回顾

发布时间:2023-01-24 文章来源:

2023年1月16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一场富有想象力与科技感的《流浪地球2》观摩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干部职工送来了一份特别的新春礼物。

图1 映后交流

活动以“科技未来·电影之梦”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何映昆同志主持,部领导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干部职工干部、专家与电影导演和演员等主创成员一起共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希望通过此次主题放映交流活动,以电影文化力量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让大家一起共话中国电影工业话题,畅想中国工业与科幻电影的未来。

图2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何映昆主任主持

何映昆主任介绍电影与工业技术进步有天然联系,科幻电影更是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密不可分。科技和工业为科幻电影提供了想象空间,科幻电影结合最新科技将想象空间具象表达,其中凝结的工业精神,反哺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发展进程。可以说科幻电影折射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渴望、引导了前沿科技的探索、描绘了未来社会生活的蓝图。

图3 中影集团党委委员,中影股份董事、副总经理任月

中影集团党委委员,中影股份董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任月表示相信凭借更具工业化摄制流程完成拍摄的《流浪地球2》,不仅将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电影日益精进的工业实力,更将以独具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工业信息的科技发展,赋能电影艺术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地讲好中国故事。

郭帆导演在谈及影片幕后细节时,他介绍到影片里有很多的未来形态的道具和场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团队自己生产的。比如要做一个手机道具,传统的方式可以用木刻木雕的方式,可以用拼粘的方式,过去很多影视道具是没有做内部结构的,因为镜头拍不到内部。而这一次的道具产品制作十分精细,在拍摄现场搭建了一个车间,有了3D打印、计算机数控系统(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激光雕刻等技术,团队开始在现场车间里去拆解模型,然后按照工业产品的逻辑去生产道具。这样的逻辑生产可以快速地进行道具复制,得以大规模地生产和运用。

在拍《流浪地球》的时候,剧组甚至连一套航天服也不知道怎么去拆解,完全无从下手。现在依托于工业技术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清晰地知道如何工业化地去解决很多困境,在拍摄过程中更加明白怎么去和工业化的技术结合在一起。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影片的制作过程带来很多的便利和改变,《流浪地球2》的拍摄在海外有五个团队,因为信息技术的强大,让主创实时看到在纽约的拍摄情况、在冰岛的拍摄情况。郭帆说,其实大家看的银幕上的是一个科幻片,但真正的科幻的实现是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的强大,这才是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背书。

演员吴京饰演主角刘培强,他介绍到:“《流浪地球2》自前几天制作完成,如今在工信部放映,我们非常地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生怕我们四年的努力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值。以前电影叫做手工作坊,现在叫做电影工业,还有一个新名词叫做电影重工业,正是因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才让电影能够这么快的速度和这么好的质量来生产。”吴京在影片当中饰演的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在容颜上剧组使用了减龄技术呈现了年轻的模样,而在表演上也需要演绎出年轻时候的青涩的感觉。

演员宁理表示自己在戏中扮演的是一位工程师马兆,所以来到工信部就像回到家了一样,感觉特别的亲切。他说:“对于我们演员来说,我们塑造一个角色不能无中生有,从心理上我们需要有现实支撑。所以,导演以及整个的制作团队做了很多的功夫创作了一个真实环境让我们可以自然流露,包括月球车、戏用电脑屏幕上的一小行代码等,导演都说我们所有的这些道具哪怕是截屏都现实依据的,马兆对于任何个人的以及工作上的事情他都是完全的理性和尊重科学本质的。所以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国家工业的强大会渗透影响到这个国家每一个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我们文化产业。

演员王智在电影中扮演韩朵朵,她表示在她第一次进入自己扮演的角色的主场景太空电梯时,就被所有的零部件和服装、造型所震撼。太空站里面的动作戏是使用环形威亚来拍摄的,大家听说过威亚,但是环形威亚是第一次见,这考虑到了太空站里的失重感。第一次吊上威亚时,不一会就头晕目眩,经过训练,后面可以吊着威亚自如地拍戏。这些创作细节都是因为工业和信息化地进步,为创作过程带来的创新和升级。

演员朱颜曼在电影中扮演郝晓晞,是联合政府的中国代表。她表示,在拍摄过程当中,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台叫做泰坦的全球仅有三台的摄影机。拍摄前导演很兴奋地带着主演们去参观这台摄影机。它有着很长的轨道和特别大的机械臂,它会提前将所有的拍摄角度预演输入进电脑里,使用电脑控制拍摄过程中的所有运动轨迹和调度。这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感受到了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的力量,也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感到特别自豪。

机械臂是指高精度,多输入多输出、高度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系统。因其独特的操作灵活性,已在工业装配、安全防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高速度、高精度、高负载自重比的机器人结构受到工业航空航天领域的关注。郭帆导演介绍:机械臂使用往往使用在汽车、船舶、航天以及制造业上,能在流水线上做精准地装配。而电影人逐渐发现,机械臂的头上是可以装摄影机的,如果装上摄影机,它就可以提前设计好摄影机的运动轨迹之后去拍摄,每次拍摄的运动轨迹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对电影拍摄技术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所以随着我们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影拍摄当中不断地去融合创新技术,改变拍摄方法。电影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李雪健老师也在现场惊喜亮相,与其他主创一起向工信部的观众送来新春祝福。现场参会代表反应热烈气氛融融有干部职工表示:看完以后十分震撼,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为两个强国建设保驾护航的信心。不少参会代表在活动结束后向部直属机关党委、工会、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提出“以后要多办、常办”类似活动,将与部相关的优秀影片带入办公区,丰富广大职工干部的文化生活。

2022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支持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持续推动工业和科幻电影的创作,随着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工作的快速迭代,未来将支持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工业与科幻电影搬上幕,凝聚力量共同发展工业与科幻影视、传播工业文化、弘扬工业精神、推动影视工业化讲好中国工业故事、塑造与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