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经济活动同样离不开文化助力。中国很多产品,特别是消费品,在科技含量、性能质量等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的一些产品,但价格却卖不过国外,甚至还老打价格战,这是什么原因?国外的奢侈品价格远远超出成本,还很受市场欢迎,定价这么高的依据是什么?文化看不见摸不着,那它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有什么可循的机制机理?工业文化如何给产品赋能、如何引导产业从规模效益走向质量效益,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助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怎样讲好中国工业故事,提高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对国货的自信?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11月13日晚,一场主题为“文化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公开课在长安街大讲堂举行,47.2万用户在线收看了七位专家展开的精彩对话。
这七位专家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原社长刘声东,中铁建工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戴荣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郑海涛中南大学工商学院教授周艳菊、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民建中央委员李建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所长何颖。嘉宾们基于孙星等新著《产品的文化定价权》,从市场文化定价的现象、经济学上的价值、文化赋能产品的作用三个方面做了深入探讨,还探讨了如何掌握文化定价权的可行路径,为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制造强国建设构造了强有力的助推器。

孙星指出,西方经济学关于产品定价的理论,主要侧重于从市场(如产品的供求、市场结构)和技术(如产品的成本、性能)等角度探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于文化因素在产品定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相应机制探讨较少。鉴于此,自2018年即联合华中师范大学魏伟教授、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程楠处长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产品本身、企业、地域、国家的文化元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提出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宣传推广、销售服务和使用收藏等不同的阶段的策略与方法,由此提升其文化内涵及相应的附加值,从而使得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相对优势地位,产生显著的文化溢价效应。最终形成了《产品的文化定价权》著作。
刘声东认为,《产品的文化定价权》一书就产品的文化定价问题所展开的体系化论述,不能说是全面地解决了关于产品的文化定价问题,但至少是给出了路标,指明了路径。希望从这本书为起点,能推动政府政策层面,法律学术、文化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去解决产品的文化定价问题,从而使文化在产品定价时产生应有的作用。他同时提出,如果我们的国货能够把唯美和实用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消费者在做物质消费的同时,也在做审美消费,做文化消费、精神消费,那么这样的产品自然就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
戴荣里指出,文化定价就是企业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定价的全过程,使得文化要素成为产品价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产品的文化内涵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占据市场更大的优势,获得更高利润。这和传统文化中的货真价实的销售观点有所不同,更多的考虑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他以中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修建雅万高速铁路为例,指出文化尊重、文化融合在品牌塑造和传播的实践中起到的巨大积极作用,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应该一味采取价格战的方式,而应该积极打造与消费群体高度契合的品牌文化,从而创造出品牌的信誉度、美誉度、知名度,用品牌文化的良好绩点在争取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周艳菊认为,“产品的文化定价权”在定价理论上是一项创新,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上作出了贡献,从文化视角切入进行探讨,解释了社会文化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产品交易,从而更加深入和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传统经济学规律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讲的人的感性部分,如何在经济活动特别是产品交易中发挥作用。
郑海涛、李建华、何颖分别就“文化如何赋能产品”“产品的文化定价权对文化赋能产品的作用和意义”“如何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推动中国产品迈向中高端”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孙星最后表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世界工业化发展历程表明,以文化因素为代表的“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经济和工业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市场竞争已步入“拼技术、拼创新、拼文化”的时代。发达国家在产品定价上拥有巨大的话语权,跨国企业将历史传承、价值理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时尚符号等各种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极大地提升了其附加值,并籍此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了超额的产品溢价。中国制造要高质量发展必须摆脱价格战,必须主动进行文化差异化竞争占领价值链中高端。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产品的文化定价权》探讨了产品定价中文化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理论方法,他希望在文化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探索中,这本著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次公开课为长安街大讲堂的第八十七讲,由长安街读书会、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长安街读书会、人民日报视界、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书店总店、北京时间、咪咕视频、中国知网、凤凰网风直播等二十余家网络平台同时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