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罗民主任接受《人民日报》采访 解读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6-03-07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3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后,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就工匠精神的解读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第二天,《人民日报》以《提升中国制造质量》为题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采访文章,深入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强调了工业文化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以下为报道全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罗民认为,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内涵十分丰富: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保质保量、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不断完善,专业敬业、力争第一。

罗民指出,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历史证明世界工业强国的形成与他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当前中国很多企业产品质量上不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罗民强调,制造强国建设是技术创新、匠艺精进的过程。文化基因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应充分认识工业文化的支撑保障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全面落实阶段,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还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更是提高工业主体主导力和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罗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