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0多年前,西汉张骞从长安城启程前往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今天,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仅为新丝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发展打开了全新视野,也为中国工业产品与产能输出以及品牌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
但制造强国的评价标准不仅仅依靠工业发展规模、技术水平、资源结构等硬实力指标来衡量,它还包含品牌、质量、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因素,即工业软实力,它体现的是工业管理的方法、制定规则的能力、经营管理的理念、工业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因此,在提升工业硬实力之外,还必须全力推动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品牌质量、设计服务等工业文化和软实力方面的建设。
文化是人类思想、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源泉。纵观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工业、科技日益紧密。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因为工业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它的重要作用在于:
一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工业文化作为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包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制度规则、合作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这都是“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回望欧美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中国也有优秀的工业文化传统,如“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工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中国工业软实力。工业文化规范了工业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国家间竞争是软硬实力的竞争。只有软硬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打破西方国家主导的局面。
三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工业社会的制度形态、价值观念、文化环境与素养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推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这些行为会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新的工业文化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四是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文化影响产品,工业文化背后是社会文明。加强设计和融入人文气息可以直接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及附加值,而社会风气、精神、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同样会影响工业产品的品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制造强国需要文化支撑,工业文化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