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工业文化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15-04-22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孙星

 

新华科技421日电 “思享+”主题沙龙之“创新驱动战略下的‘中国制造2025’”研讨会421日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期活动由新华网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共同主办。会议围绕中国制造业的颠覆与重生、互联网+与中国制造等四大议题,邀请政府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展开探讨。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在致辞中指出,制造强国建设包括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两个方面。硬实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实力,软实力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文化、第二层价值观、最高层制度。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制定的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

  谈到工业文化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作用,孙星认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中国工业软实力。三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四是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

致辞实录: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立足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重要的机遇。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概括起来是3句话,即“一条主线,双轮驱动,四个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就是要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四个坚持”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全面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管理、组织、品牌、商业模式、合作等体制机制和文化上的创新。

一个国家要成为工业强国,首先要成为创新大国。从全球看,当今世界强国都是工业强国,制造强则工业强。但工业强国的衡量不仅仅依靠工业科技水平等硬实力指标,还包含许多非技术的因素。即工业的软实力,如管理制度、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它体现的是工业管理的方法、制定规则的能力、创新的理念和工业的精神等,这些属于工业文化的范畴。

因此,制造强国建设应该包括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两个方面。硬实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实力,软实力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文化、第二层是价值观、最高层是制度。价值观和制度广义上讲均属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思想、科技、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制定的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我认为,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也就说,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

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工业发展史。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文明,也孕育出工业文化。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工业文化就应运而生。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00多年来,工业文化与时俱进,长盛不衰,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主导文化。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工业,这些国家在成为强国的过程中,均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取代落后的农业文化,推动本国工业发展,并深深地影响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与价值体系。在工业生产中,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我们应该深有体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回望欧美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在制造大国建设中,我们从中低端产品起步,依托比较优势,攻城略地,成为制造大国。但中国工业产品给世界留下了什么印象?中国工人留了什么精神?

模仿、低水平重复换不来“制造强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精神”的积累是多少代人、上百年的沉淀才形成的。中国工业在做大过程中,虽然亮点不断,涌现出不少世界级的企业,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少企业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质,而是依靠质次价廉去挤占市场,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短时间可以凑效,但做强就难。因此,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文化做后盾。

有人说,制造强国建设可以买先进生产线,釆用先进技术,生产高端产品就行,我想这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况且尖端生产技术根本买不来。制造强国建设必须全面创新,需要软硬结合,需要文化助力,需要全力推动价值观、行为规则、品牌、质量、标准、工业设计等方面的建设。从产品层面来说,目的是打造全球的品牌,让产品拥有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从国家工业形象来看,目的是打造“中国工业精神”,实际上,过去中国工业一直拥有这种精神,比如石油工业的铁人精神,国防军工领域的两弹一星精神等,但遗憾的是,这种精神我们淡薄了、丢失了。从国家工业软实力来看,目的是构建中国工业自己的价值体系,具备改变规则的能力。

大家知道,西方发达国制定的规则和价值观统制了世界上百年,突破很难,但不破不立,否则我们就难以占领世界制造的高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金融领域,亚投行撕开了一角。工业领域,其实我们也有试图改变规则之举,比如,3GTD-SCDMA) 、4GTD-LTE),虽然问题不少,但在3G4G成为国际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由看别人制定标准,到挤进标准制定的队伍,参与规则的制定,等到我们的创新能力足够强大,手中拥有足够的核心专利或标准必要专利的时候,就有机会主导甚至重新制定规则。

工业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产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工业文化发展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作用在于:

一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是主流文化,它不仅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而且携带反映工业发展变化的特殊属性,“工业精神”就是文化中精神动力的重要表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

二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中国工业软实力。工业文化规范了工业社会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国家间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也是软实力的竞争。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打破西方国家主导的局面。

三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工业社会的制度形态、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环境与素养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构建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这是因为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推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这些行为会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新的工业文化并推动工业转型提升。

四是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近几年,国内产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文化影响产品,工业文化背后是社会文明。加强设计和融入人文气息可以直接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及附加值,而社会风气、精神、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同样会影响工业产品的品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制造强国需要文化支撑。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不仅要在工业科技上的赶超,也要在工业文化上的赶超。工业文化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中大有可为。